活動簡介與宣傳

親愛的泡泡,濡沫即將舉辦一場線上分享會🎉

濡沫站長Shin將分享參與國際數位人權會議RightsCon的寶貴經驗,並延伸探討情慾友善社群對科技思考與人權議題的應用🌈🔍

🔖 主題:聊聊數位人權、開放文化、資安與網路自由思維在情慾友善性別社群中的可能應用
🎤 主講者:濡沫站長Shin
🏢 贊助:OCF開放文化基金會
📅 時間:2023年7月8日(星期六)22:00
📍地點:Telegram頻道

濡沫站長Shin 在OCF的支持下,參加本次國際數位人權會議RightsCon。本次分享回饋,Shin除了分享參加人權會議的見聞,還會結合過去參與資安、開源文化和網路自由的經驗,探討這些科技和人權議題與情慾友善的性別社群之間的聯繫。

儘管這些議題看似只與「不要歧視」和「如何杜絕仇恨言論」有關,但事實上,我們可以從中深入挖掘更多的可能性。

如何在一個匿名社群,進行真實的交流?如何從資訊的排斥、防堵與瓦解,理解社群網絡實際的聚合關係?如何發現危機,從公眾利益角度出發,不再淪為浪費資源的一員?如何做到開放情慾討論,又能守護他人資訊,深入理解情慾友善如何執行。

談論這些議題,將是我們思索,如何轉化科技和人權議題成為社群體驗的影響力,並且應用它們成為實際行動、撐起社群的關鍵。

就在本週六晚上,邀請身邊的朋友加入Telegram頻道,讓討論有機會擴散,共同在情慾友善的基礎上,創造更有深度的社群環境。

🔗 Telegram頻道連結:https://t.me/lezismore_official

#濡沫站長Shin #OCF開放文化基金會 #情慾友善 #人權議題 #社群短講 #RightsCon #性別社群 #思考與應用

參與場次書面心得

線上分享會內容概要

分享會一開始先介紹本次的幾個組織單位,包括濡沫、OCF開放文化基金會RightsCon等。

接著,架構上會先從RightsCon的三場講座說起,後續才是資安講座的分享。

第一場是Health, human rights, and technology: from reproductive care to sex content creators,來自印度的Hidden Pockets Collective 創辦人分享,非傳統關係(一男一女結婚)中的人在尋求墮胎時缺乏法律保護,面臨歧視。隱私權保護也應該同樣適用於尋求墮胎的人,無論其關係狀態是否為傳統關係。因此成立了Hidden Pockets Collective這個非營利組織,倡議性、生殖健康與相關的司法議題。然而,他們在使用facebook等社群媒體工具宣導健康的墮胎常識時,卻被判定為不當內容、甚至色情內容,而面臨帳號封禁。

目前他們仍在倡議階段,有一些線下組織活動,並沒有自己的獨立線上社群。反觀濡沫,我們從2015年起歷經多次帳號被消失,如今已經成立自己的獨立社群,同時幾乎沒經營FB、IG等主流社群媒體。我們可以回顧、對照,並思考:「不在主流社群媒體上活躍就等於不存在」這樣的概念是否真的正確?或者該說,如果一個社群選擇遠離主流社群媒體、選擇低調,背後一定有原因。那個原因究竟是什麼?若有機會我們再另外跟大家分享。大家也可以先思考看看。

第二場是Case studies in content moderation and social media analysis。牽涉到內容審查的講座,從台灣的網路治理論壇聽到世界級的RightsCon,其實到最後都是「沒有結論」。首先第一個問題點是「有害內容」的定義,基礎共識為色情暴力言論不被允許(在此項,濡沫已經在主流內容審查機制下被排除並認定為「有害內容網站」)。其次,基礎共識之外的有害內容,又會因為「發言者」、「接收者」具有不同的視角和位階、影響力,因此難以抓到統一標準。在此前提下,無論大眾如何呼籲大型主流社群平台公布其審查規則,這些平台絕對不可能真正公開透明公布。因為,太困難了、鑽漏洞的人太多、極端案例太多了。第三個問題點則跟社群本身的複雜性有關,其中一位講者提到自己的研究是twitter上的Ed Aesthetic進食失調社群,這些人來自不同的地區、使用不同的語言,有些會用K-pop明星作為頭像鼓勵自己。這些進食失調的社群被認定為有害言論的部分包括他們會發表Fat Phobia(恐胖)言論,但與此同時,他們也會發表康復支持等正向言論。因此,在內容審核方面,極難採取一刀切的方式「簡單」處理。所以到最後,會議結論還是「很複雜、繼續研究、大家加油」。

回到濡沫這邊,我們從不諱言我們必須做一定程度的內容審查(即使只是非常簡單的)。線上分享會現場,我們有簡單談及一些台灣較少為人知的法律,例如媒介性交盈利罪,以及網站平台營運者允許色情內容本身需背負的風險和責任。最後再次強調濡沫不支持截圖公審的理由,經驗分享可以去個資處理,就事論事,而非存心要讓某個人「在某處混不下去」。其中更牽涉到複雜的法律問題,包括曾發生在PTT高雄版的分享騷擾信件結果被著作權法告到判賠,以及一方堅持言論自由、另一方認為隱私被侵犯要求刪文,站方不會通靈也不是神,到底刪還不刪?這真的是非常難的議題。更理想一點的提案,「每次都下去好言相勸」,經年累月,誰有這個時間精神?萬一公親變事主,怎麼處理?可以理解想要報復、想要正義的心情,大家所遭遇和感受到的痛苦、受傷都是真的,但是濡沫並不是攻擊他人的地方,分享請對事不對人,並請慎用、善用司法資源。

第三次則是我在RightsCon最喜歡的一場,Staying ahead of censorship:anti-censorship tools and strategies。印象很深刻是,當時我開兩台電腦聽,與這場同時間的是另一個表達LGBT受到仇恨言論攻擊的分享;「照理說」我應該會更重視LGBT那場講座,但事實上,我越聽越被這場Staying ahead of censorship吸引。一起聽的感覺真的差別極大,當一方以憤怒不平的語氣述說自己受到的侵害和不滿(但沒有解法、沒有分析、沒有策略,只有討要“權利”),另一方已經專注在對抗內容審查的實際應用:策略與工具上了。兩場的情緒和能量差異之大,真的讓我印象深刻。到後面我已經非常專心在聽Staying ahead of censorship,完全沒在管LGBT那邊的場了XD

或許跟我在台灣參與性別運動的感受有很深的關聯,從2010年投入至今,結婚、領養相關的法定權益提升了;但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越來越被異化,容錯率和實踐場域不斷限縮,恐懼和防備已成了親密互動的基調。而正是這種環境,養出了炫人眼球的「女女約砲勁爆分享」,也合理成就了「沒有壓迫啊,我們都可以很自由談論性啊」、「到處都可以下載A片啊,色情並沒有被驅逐啊」的絕佳擋箭牌。太完美了,在這個迴圈裡面你幾乎只能服膺其規則。有些人跑完社運之後的「運動傷害」是很難再接觸相關議題,身邊也不乏多年前就痛到從此離開性別運動圈的朋友;只能說一條路走太深,真的是一門修行。

回到剛剛說的第三場,這場技術含量很高,我也不是聽得很懂。但大致上就是:先理解審查的運作方式,從技術端一層一層拆解審查者是在哪些節點進行攔截、如何攔截、如何處理,然後發展反制的策略和工具。例如他們就開發了App Maker,讓一些網站被中國封禁的獨立媒體,可以透過他們設計的App Maker,把自己的網站網址丟進去,兩分鐘內產出一個可以繞過中國防火牆審查的App。

同時,這類的好工具如果沒人用也是枉然,所以第三場的研究團隊更發展了「推廣策略」,除了在github等網站上宣傳之外,也採用mirror url、QR code、email、survey等「不直覺」、「不方便」的方式,躲過審查,以達到推廣的目的。其中也包括採用google ads作為突破口,並將廣告圖文另外做設計,使這些心血不容易被中國的審查系統發現。

回到濡沫,在這裡除了想強調思考應用策略工具的重要性與急迫性之外,更對於「不能被輕易發現的推廣策略」有很深的感觸。如果大家抱怨很難用,抱怨女同志被壓迫,抱怨女同志不好約——抱怨沒有不好,抱怨是許多事情的基礎——但,這麼多年過去了,濡沫撐這麼久了,除了原地抱怨之外,你有打算做些什麼嗎?

任何人都可以開啟自己的情慾社群,工具和資源遍地都是,但真正的困難在於如何做好內部管理與面對外部的法規環境限制。而目前濡沫並沒有做到的事情之ㄧ,就是沒有將開源的文化和意識傳遞給社群的使用者。何謂開源的文化和意識?開源社群的開源程式碼、開源軟體是免費使用的,但是那都是有許多工程師在無償維護的,如果長期下來沒有正向回饋和支持,是人就會累死。因此參與開源社群的人,不管是不是工程師,都有義務以各種形式回饋和貢獻社群。

濡沫這些年來,越來越被當成「滿足需求」的「工具」,許多人抱著目的性前來,滿足後離去,不滿足則罵一罵;但濡沫過去並沒有設計和提供一個清晰的正向機制,讓使用者知道「回饋濡沫的方式」,進而產生各種亂象。即使有開放小額贊助多年,但由於沒辦法負荷關懷回訪贊助者等相關機制,也可能有其他原因,總之目前每月的贊助金額比過去都還要少(雖然跟交友拉子時期相比,使用人數早已翻了十倍不止)。但就算想方設法拉高了贊助金額,根本問題依然沒有辦法解決,就是這個社群,其實並沒有「共識」。過去站方「不現身」的倫理守則又讓情況雪上加霜,這讓維護社群變得極為困難。

最後一個部分,是今年2月參加一場資安論壇的分享。我分享的部分是Devcore執行長在當天的演講,Devcore是台灣的資安公司,也是世界頂尖的紅隊資安專家。紅隊的意思就是扮演攻擊方(駭客)的角色,找出企業裡面的資安漏洞:與一般的防禦性做法有很大差異。

在這場演講中,主講者先分享思考維度,從一般的不思考照主流做,到最高等級的思考「為什麼」並找出突破或防守的方式;應用在濡沫這邊,大家可以思考一下,看到女同志縱火、女同志情殺,異性戀夜店裸露被抄、男同志和異性戀twitter和OF網黃被抓這類新聞,一般社群的反應是什麼?「壞人壞事都是個案」、「跨性別跟約砲跟(髒東西)跟我們女同志無關」、「壓迫與歧視都是這個社會壞壞」、「女同志好可憐」、「父權壓迫la」。

但我們可以思考看看:這些新聞,如果發生在自己身上,我們有哪些策略可以應對?可以使用該策略是因為我是天選之人還是因為背後有什麼環境社會等因素?為什麼另外一些策略我用不了?原因是為什麼?有沒有替代策略?我能不能參考其他人的策略?我該怎麼參考?

接著,主講者用實際例子帶領大家思考:現在有五台電腦,最重要的資料與最高的資安防護是放在A跟B,你是駭客的話,你會先攻哪一台?

一般認知(包括當時聽講的我)也都認為會花力氣在重要資產的攻擊上。但答案完全相反,因為「當攻擊是一門生意的時候,成本與收益一樣重要」,駭客如果直接攻擊A和B,由於資安維護等級太高,駭客要花費很多力氣處理,不符合成本效益。所以駭客事實上會「從最好突破的開發主機入手,再利用主機之間的相互關係擴大戰果」。

現場我聽到這邊全身雞皮疙瘩,作為濡沫的經營管理者,我立刻聯想到這個例子應用在濡沫社群上,簡直不能更貼切。主機面對的是攻擊者(駭客),濡沫面對的除了大家直覺想到的「假冒身份者」、「騙砲」之外,還有「破壞濡沫生態域的使用者」。當身邊交友龜毛的朋友困惑地說起「奇怪,有人説濡沫上有詐騙,我半個都從沒遇到過啊?」,細追問才發現關鍵並不是性別角色、也不是收到來信的總數差別,而是這位朋友對詐騙來說,他的「互動成本太高了」。所以根本不會有後續。詐騙遇到他自動繞道,因為詐騙犯也是要精算投入時間成本的。

(但這裡並不是叫大家通通要提高交友互動的門檻、拉高成本,不同的策略、不同的路線就有不同的人生和風景,沒有對錯,但至少平衡報導一下,以及「沒有什麼是應該的」。)

尤其以第三種「破壞濡沫生態的使用者」最難被一般使用者察覺,因為這種使用者可能是社群中發言會立刻收穫許多愛心的紅人、也可能是經常拿站規引經據典的人,這些行為看似正向,其實不只如此。這類使用者甚至在社群內形象非常好,連自己本身都不會認為自己在破壞濡沫,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在支持濡沫。但無論如何,如果統一稱為「攻擊者」的話,這些攻擊者的確不會一開始就找看起來最難搞的社群使用者(不好約、不換照、不換聯絡方式)下手,而是先找容易、簡單、輕鬆、方便的(孤單寂寞覺得冷、現在立刻馬上我就要)。獵取一個、兩個、三個之後,再利用社群內部使用者之間的關係(例如:私下拉群組、板上發文刷能見度與話語權),逐步影響整個濡沫生態。這一直是站方在「不現身」的原則下非常棘手的難題。

我們再回到演講,後面主講者就將入侵的駭客「想要的東西」勾勒出來,在區分出不同的類型,進而推估出整個駭客的產業鍊。演講後半段則是在說如何分析防禦缺口,但這部分技術含量較高,我也是一知半解,因此也就不在這場分享了。

綜合以上,分享這些演講的所見所得,並將這些思維跟「如何應用在濡沫社群裡」結合;是這次線上分享會的目的。
再次感謝OCF的贊助,也請大家同步關注OCF開放文化基金會,以及下次RightsCon大家都可以參加喔!

創用 CC 授權條款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