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同性婚姻合法屆滿一周年。

李琴峰

記得2019年2月《獨舞》中文版出版,我為宣傳行程而短暫回台,《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草案便是在我返台時提出。草案提出隔天,2/22,我在女書店和李屏瑤對談,我們都相當欣喜能目睹婚姻平權跨出的這一大步。

5/17法案表決那天,我人在東京。雖然知道跑票機率不大,法案必定通過,仍魂不守舍地在電腦前守著直播,看著每條法案逐條審核,看著立法院外大雨滂沱,口號如雷。法案通過的那一瞬間,那是見證歷史的時刻,這個瞬間將台灣的歷史分成兩個部分:同婚前與同婚後。今後所有書寫同志的文學作品,都必受到這個決定性時間點的深刻影響。

法案通過時立院外一片歡聲鼓譟,我也開心地在推特上以日文發布這個好消息。不久後多種語言的新聞稿發出,我的推特與臉書遂充斥著中日文的各家報導。

欣喜歸欣喜,我卻仍有一絲遺憾:同性跨國婚姻仍未被認可。

這樣說當然有語病:台灣並非不承認同性跨國婚姻,若是對方國家也承認同性婚姻(如美國),台灣人是可以和外國人(如美國人)在台灣結婚的。然而現實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未承認同性婚姻,在這樣的情況下,台灣人和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外國同性伴侶,在台灣仍是無法結婚的。

我女友是日本人,我們目前仍無法在台灣締結七四八法第二條關係。

當然關心同婚如我,這件事在法案表決前早就知道了。早就知道的事其實也無須太過遺憾,平權本就無法一蹴可幾,同婚專法雖有諸多疏漏,這也已是同運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努力的結晶。通過這部法律的民進黨蔡英文政權,毫無疑問是將台灣歷史往正確的方向推進了一步。

雖然知道並不需要太過遺憾,但前幾天在伴侶盟粉專上看到這篇文章下面的留言,心情仍受到些許影響。

我承認這篇文章的確措辭不太好,很容易讓人產生「我就是政治冷感想搭平權便車,你們都有義務幫我」的印象,而引來大量抨擊;我也理解那些曾為同婚、同志平權運動走上街頭,或在2019年5月17日淋著大雨守在立法院外等候表決結果的網友,看到這篇文章便會產生直覺性的反感。

然而,諸如以下的留言仍久久盤踞在我心中,無法輕易忘卻。特別是當我善意假設留這些言的網友,都是支持同婚的同路人時,我便更為這些惡毒的話語所刺傷。

「要就入籍台灣啊?有誰欠你們嗎?」
「怎麼不去向馬來西亞政府爭取同性婚姻法?你們結婚干我屁事?」
「『政治冷感』還敢大言不慚的說出來,知不知道同婚就是那些對政治有在關心的人關心出來的啊」
「政治冷感就逆來順受,不要一堆無病呻吟餓飽吵」

網路上人多口雜,大家都能發表自己的意見,所有的言論一字排開,便會有種任何言論都具有同樣多數、同樣影響力的錯覺。小心分辨這樣的錯覺,是與網路相處的必備心法。我無法確知台灣究竟有多少人抱持著類似上述的意見,且想必會留下這些惡毒言語的網友,與會看到我這篇文章的網友,自不會是同一批人。因此在這篇文章中反駁網友意見,也不是太有意義的做法。

我只是一邊為這些赤裸裸的排外惡意(正如我常在日本常看到的排外言論一樣)感到心寒,同時心中又猛然一驚,悵然著世事變化:原來「政治冷感」在台灣已經變成了一句理所當然該受到口誅筆伐的髒話。

回想我對「政治」的自覺,大概是始自國中時期,對學校不合理政策的抗議開始。高中時期對於「學生自治」、「校園事務」更加敏感,常關心學生會選舉與學校事務。上了大學之後更是偶爾參與校園學生運動、街頭社會運動,每年同志遊行也幾乎不缺席。我自己沒被警察抬過,身邊倒是少不了有過強制驅離經驗的朋友。

在那個時代,好像「關心政治」才是一句髒話,「走上街頭」是那種少數吃飽沒事幹的學生做的事。大家說:學生的本分就是念書,出社會踏實工作,政治少碰。印象中,當我表示對某場社會運動的關心,或是談及某朋友參與了某場抗議,似乎沒少被白眼過。

而那距離現在,才不到十年。不到十年,「關心政治」成為理所當然的公民素養,「走上街頭」成了勳章,「政治冷感」就活該死好。

這樣的巨大轉變,似乎是2014年太陽花學運,以及近幾年中國對台灣的打壓造成的。

關心政治固然是好事,然而我思忖:那些指責他人「政治冷感」的人,自己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覺醒」,開始關心政治?難道這些人便是自懂事以來就有人權觀念,懂得走上街頭爭取權益?若連自己都是近幾年才「覺醒」,到底又有什麼資格指責他人「政治冷感」,該自作自受?又,難道「政治冷感」就活該不能享有婚姻基本權利?

比誰較早覺醒、較早關心政治毫無意義,總有比你早的人。

大學時代,我曾參與過一些學生運動與社會運動,有性別平權、同志平權、情慾自主、工運、反拆遷等等。運動過程中除了被上級「河蟹」、被大眾白眼,也遇過一些運動傷害。同志身分也沒少帶來過歧視與冷言冷語,來自社群內外的都有,有次真的承受不了,還哭倒在站長Shin的懷裡。後來向家人出櫃,家人無法接受,原先便不甚良好的關係更是惡化。

後來我到了日本,與過往的記憶拉出一段距離後,才漸漸在新生活中找到生存下去的勇氣與途徑。

再後來,太陽花學運爆發,「關心政治」在台灣成為新的政治正確,「走上街頭」成為新的青年素養。每當台灣有大事發生(選舉、同婚釋憲、年金改革、華航罷工,etc),雖然人在日本,我也少不了網路關注。

我家本來是個標準「政治冷感」的家庭,那種「吃飽沒事做才去抗議,老實賺錢工作最實在」的傳統價值觀。然而我出櫃之後,經過漫長的溝通與磨合,家人便漸漸轉為支持同婚與進步價值。我親眼看著他們耗費數年,一路從一開始的無法接受,到後來的無可奈何,再轉變為消極支持。最後,去年同婚專法表決那天,我在日本網路關注,他們則是從中南部開車上台北,在大雨中拿著彩虹旗,加入了立院外等候表決結果的行列。

對他們的理解與支持,我感動而感激。光這點,我便比其他許多同志都來得幸運。

但我不會忘記那些沒有這麼「幸運」的人。我們不該忘記那些至今仍處於深櫃之中的,或是沒有被平權的網所接住的人。

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婚合法國,使得如我這樣的旅外台人,都能打從內心對台灣感到驕傲。轉眼一年過去,或許到了重新檢視我們引以為傲的平權的網,並設法把網上的破洞補起來的時候了。

我不確定自己用不用得到台灣同婚,畢竟我與日籍女友都住在日本,而考慮到女友的工作與語言能力問題,未來一同移民台灣的機會或許不大。但不管如何,我仍希望保有一個選項,正如非跨國的同志伴侶們,大家已有的那個選項一樣。

請大家支持跨國同性婚姻。

李琴峰